如果让古人和现代人来一场厨艺大比拼,谁能赢?跟着《探宝说创团》一起,穿越到古人的“厨房”,你会发现——控火的精准、味觉的拿捏、餐桌上的仪式感,这些我们以为的现代智慧,其实早已被几千年前的“吃货”们,玩得炉火纯青了!
青铜灶:明代厨房的“后厨主角”
在南京博物院,有一件造型霸气的明代青铜灶。它整体为铜铸,灶身做成须弥座造型,五口锅由大到小依次排开,每口锅都配有带背的盖子。锅与锅之间的灶台上,摆着三把铜勺和一把漏勺。
再看灶台背后也暗藏玄机,中空的灶壁立起一根烟囱,顶端竟然还立着一个小亭子,仿佛一座微缩的“厨房建筑”。烟囱下方开有灶龛,五个灶门藏在灶背后,脚上雕有如意花纹,连厨房都带着美学设计。
古代厨师用它来分锅烹饪、精准控温,通过调节火膛位置和锅径大小实现不同火候,就像今天的多头智能灶。看着这件青铜灶,你几乎能想象出古代后厨热气腾腾、锅勺交响的场景。
展开剩余73%银扣彩绘鸭形漆勺:西汉餐桌上的艺术品
扬州博物馆藏有一把极具趣味的勺子,它是西汉银扣彩绘鸭形漆勺。漆勺的造型是一只昂首游水的鸭子,头颈为柄,身子自然过渡成心形勺面,边缘还镶嵌银扣。
外层深褐漆底上,朱漆绘出翅膀和羽纹,黑漆勾勒出眼、喙和颈部细节,仿佛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鸭。内腹髹朱漆,黑漆绘有流动云气纹,既实用又精致。想象在汉代宴席上,用这样一把“彩鸭”盛汤,也是当之无愧的“显眼包”了吧。
越窑香熏:宋人餐桌的“氛围神器”
常州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精致的北宋越窑青瓷刻花卷草纹镂空香熏。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,合起来像一颗扁圆的星球。盖子上刻着缠绕转折的卷草纹,镂空花孔让香烟顺势飘出,仿佛一场桌上的“云雾秀”。
宋人吃饭不只重色香味,也讲究氛围。宴席前点燃沉香,既能去腥除味,又能让宾客在氤氲香气中慢慢开胃。那种雅致感,如同我们今日用桌布、蜡烛等家居用品来营造浪漫温馨的氛围。
三足炉:宋代桌边的“迷你全能炉”
在宜兴市博物馆,有一只巴掌大小的定窑白釉三足奁式炉,通体白釉,泛着微暖的光泽,口沿还镶了银边,显得精致又雅致。别看它小巧,功能可一点不含糊。宋代文人喜欢“案头三事”:茶、香、酒——这只小炉便是三者的“全能伴侣”。
它能熏香——点一块沉香,炉内微火温烤,袅袅青烟缓缓从三足间散出,让书斋或酒席清气盈室;
也能温酒——炉口能架一小铜壶,文火慢温,让冬夜里的酒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,喝一口连心头都熨帖。
更能装饰——三足形制源于青铜礼器,象征稳定和高贵。放在桌案上,它不只是器物,更像一种身份与品位的象征。
宋代文人以“焚香听雨、煮茶温酒”为雅趣,三足奁式炉正是他们生活美学的一部分。可以说,它是当时的“桌边仪式担当”,和今天我们用小电炉、香薰机、加热杯垫来营造氛围的逻辑一模一样。
从明代青铜灶的多锅烹饪,到西汉餐桌上的趣味餐具,从宋人的香熏餐桌到三足小炉的全能巧思,古人对“吃”的讲究超出我们的想象。他们不仅追求味蕾的享受,更懂得用器物和氛围,让一顿饭成为生活的仪式感。
下次走进这些博物馆,不妨把这些文物当成一部“古代厨房指南”,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智慧和美学,定义“烹饪”二字的。当然!每周末,记得来南京博物院,打卡《探宝说创团》线下海选,体验文物如何“活”了起来。同时,打开ai荔枝《探宝说创团》报名专区,参与“百宝争锋”海选报名,就有机会来到节目现场录制,踏上文博共创的奇妙旅程!
发布于:山东省国内股票配资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